每一个想读博士的人,都有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国内读还是国外读?

最近,网上的一篇文章《中国的土博士比洋博士 差了几个“硬核”?》挺火的。

文章中有指出:目前在众多招聘信息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这句话常常出现。

一项“海外经历”的要求,往往成为本土博士进入理想高校就职的“绊脚石”,即使进入高校工作后,没有海外经历的他们也时常承受着打折的待遇和周围的偏见。

甚至于对于博士生来说,进入高校就职是十分普遍的一条职业道路。

然而对于不少博士来说,“海外经历”成为他们绕不开的话题,甚至是一个必选项。

近些来,不少地方和高校在引进博士时不再明文规定必须是海归博士,但“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这一要求仍然或明或暗地存在于各种招聘信息中,成为本土博士跨不过去的坎儿。

例如,

2019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招聘启事中提到,助理教授/副教授/长聘副教授/教授岗位要求“有海外学习工作背景的优先”。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19年1月发布诚聘海内外英才的公告中写道,讲师岗位要求“有海外著名高校留学或博士后经历者优先”;

吉林师范大学2018年招聘高层次人才计划中,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教师等理科类岗位要求“有海外学习或留学经历者优先”。

北大、清华新任教师中八成以上拥有一段或多段海外科研经历,完全没有海外经历的教师仅占总体的18.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海外经历真的很重要。

再看看大家的分享和建议

读博去国外还是在国内,海外经历有那么重要吗?插图

中国农科院博士于泽远表示,理工科的海归博士一般会申请一些人才计划,国家对理工科的项目资助支持都非常大。有海归头衔,能得到像安家费之类的更好的待遇。

知乎网友@月隐汐反映,想要在国内大学任教副教授或以上,多数好学校都要求3年以上海外经历。

这就是说,不出国读博也得出国做至少两轮博后才有机会在国内好一点的学校任教的机会。

网友@白毛小狼狗说,如果博士不在国外做的话,除非之前还有过海外经历,否则应该很难适应国外的科研节奏(中国人占大半的组不算)。

别的不说,英语表达应该就是个很难迈过去的坎,这样非常影响博后的时候出东西的速度,因为如果国内读博,那么出国做后实际就是为了积累成果顺便积累海外经历的。

所以要是想尽早适应,还是至少得从博士起在国外读,这样至少可以趁着还没那么紧迫的时候拿出一年适应国外的语言环境,科研节奏什么的。

有出国经历的网友@史寒朵分享,在国内的networking机会相对不足,不得不说至少在我做的领域,主要的方向还是北美和欧洲在引导。

身在北美意味着每年至少能参加一两次前沿的会议,和那些大牛教授混个脸熟,然后还能经常听到各种人来学校访问给个讲座,运气好还能和主讲人一起吃个饭聊聊人生,这些机会在国内都被大幅度削弱了。

其次是英语水平(包括口语,包括写作,包括演讲能力等等)的锻炼,在国内非常有限。

我出国三年,感觉当年托福110+ GRE、阅读650+写作4.5根本什么用都没有,在纯英语的语言环境下才能慢慢锻炼。而英语水平对发表文章以及寻求合作都是大有影响的。

再次,从工作前景上看,国内很多院校还是有海外背景的要求,而如果在北美找教职,在国内读博也是劣势。

最后,一个偏个人的原因,但也是我周围不少同学的共识:国内师生关系的上下级分界比较明显,北美相对更平等一些,phd工作起来更舒服。

读博去国外还是在国内,海外经历有那么重要吗?插图1

读博去国外还是在国内?我觉得还要看专业,还有就是除了研究环境以外的人文环境也是需要考虑在内的,不同的国家,接触的人群会有差异。

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在国外有一堆拥有丰富研究经验的博士和博后引导,在研究的道路上或许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至于海外经历有那么重要这个问题,怎么说呢,当你应聘的单位明里暗里规定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时,那就真的是很重要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国内读博还是国外读博,最重要的是要认清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所以,建议你先不要纠结国内读博还是国外读博,先思考一下自己想要一个怎样的人生,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再做出决定。